2019年3月24日,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研究中心(CZZC)第二期周末智库沙龙(SZS)如期举行。此次沙龙由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研究中心主任黄建钢教授主持,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建友副教授就“舟山应如何发展海洋捕捞业”的主题展开主讲。各位专家领导又围绕王建友副教授的主讲展开充分的研讨,充分体现了沙龙的头脑风暴的特点——研究疑难杂症问题的一种方式。
王建友副教授认为,舟山具有海洋渔业的天然优势,海洋渔业一直以来也都是舟山的优势产业,海洋捕捞业是舟山海洋渔业的民生产业、传统产业,应继续保持海洋捕捞业的发展。舟山发展的是海洋经济,而海洋渔业是海洋经济的基础产业,所以发展海洋经济一定要发展海洋渔业。同时,产业的发展需要多层次的人才参与,这时候就要避免过于渴求高端人才。王建友认为,渔权即海权,远洋捕捞具有公共性,国家应该予以高度重视。海权即人权,渔民的生存发展权利也应该得到国家的关注。然而国家对于海洋渔业的政策制度过于严苛,最终导致其效果有限。现在海洋渔业资源已经出现衰竭,衰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急需得到很好的解决。渔民作为海洋渔业的生产力,其老龄化问题十分严重。渔民是否可以回归自主管理,获得更多的权益,这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发展渔业是舟山份内的事,舟山群岛新区作为海洋经济主题区应有所作为。渔业的现代性体现在渔业的生产工具上,现代化的渔业装备。“边界意识”指的是政府不对渔民的行为过多的干预,让渔民行使自己的权力,自己去尝试创新。

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研究中心舟船文化与海洋漂流研究所所长胡牧认为,当前老渔民的养老问题十分突出,但又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他主张渔业不应归属于农业,而应该是工业。当代舟山人应承担责任,不过度捕捞,保护渔业资源,促进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并提出了“以钓代捕”的观点。

浙江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副教授郑基认为,海洋渔业衰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捕捞次之,主要原因是养殖业。饲料的低质与污染,养殖造成的生态破坏,渔业加工的存在是海洋渔业衰退的重要原因。捕捞是永恒的产业。

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技学院副教授方志华反对养殖业是海洋渔业资源衰退主要原因的观点,他认为,养殖业不是造成海洋渔业衰退的主要原因,大规模的捕捞才是最主要的原因。渔村、渔业的衰退,公司化、国有化是必由之路。

浙江日报记者林上军认为,渔民需要准入制,而现行的渔业法落后,渔业新闻宣传得不到重视,人们对于海洋的认识、认同度不够,海洋意识薄弱。传播海洋知识,深化海洋意识是我们的责任。对舟山的不重视其实就是对海洋的不重视。他的发言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同。

浙江海洋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陈静娜认为,产权对舟山产业是十分重要的。渔业合作管理的试点正在实行,制度的组合也越来越多,体现了国家管理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舟山市海洋渔业局处长江明方指出当前的渔业监控、统计体系相比于其他产业比较准确。同时,渔业资源有其自身的规律,捕捞业的发展应遵循渔业资源的规律。

浙江海洋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耿相魁提出了他对海洋渔业应不应该实行负增长与如何实行负增长的思考。

《浙江海事》记者郑健分享了他的新想法,休闲渔业是否可以变成娱乐捕捞。把捕捞娱乐化业余化,游客来当渔民,加以培训,使得劳动与娱乐统一。

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研究中心主任黄建钢教授最后提到了他对现代海洋捕捞业的思考,他认为现代海洋捕捞业应注重产值和渔民权益,保护海洋生态是发展现代海洋捕捞业的应有之义,因为现代海洋捕捞业是现代海洋捕捞工业和现代海洋生态业的集合体。远洋捕捞的概念与理念需要得到界定,真正含义的远洋捕捞是带有“渔权=海权”意义的,这就需要政府加大投入,维护本国的海域主权。

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大家的发言越来越深刻,也越来越值得深入思考。
(作者: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研究中心CZZC办公室 董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