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研究中心课题组
今年两会,袁家军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谋划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这是浙江海洋强省战略的再升级。
什么是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浙江怎样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构想源自2017年发布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规划中提出“推进深圳、上海等城市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对此,上海市政府于2018年印发的《上海市海洋“十三五”规划》提出“积极探索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目标是到2020年年底,初步形成与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上海全球城市定位相适应的海洋经济发达、海洋科技领先、海洋环境友好、海洋安全保障有力、海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海洋管理先进的海洋事业体系。而深圳的力度更大,2018年10月,深圳专门发布《关于勇当海洋强国尖兵 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决定》,明确到2035年,基本建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为此实施包括创建一所国际化综合性海洋大学、成立一个深圳海洋科学研究院、打造一个全球海洋智库、建设一个深远海综合保障基地、打造一个国际金枪鱼交易中心、打造一个以中国海工为代表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推进一家国际海洋开发银行建设、创设一个海洋产业发展基金、设立一个深圳国际海事法院、举办一个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等“十个一”工程和65个重点项目。相关举措被写入2019年8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前不久,天津、青岛、大连3个北方沿海城市相继提出建设“海洋中心城市”。
总的来看,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建设构想已被各界普遍接受和认可。但除深圳提出相对明确的建设举措外,其他城市都处于“谋划”“探索”“争创”阶段。主要原因是“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概念和内涵比较模糊。一般认为,该概念与挪威咨询机构 Menon Economics等联合发布的《全球领先海事之都》排名有关。2019年,全球海事之都前5名的城市依次为新加坡市、汉堡、鹿特丹、香港和伦敦。但“海事”的内涵远小于“海洋”,海事强国只是海洋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题组认为,浙江探索中国“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应贯彻习总书记高远、深邃、丰富的海洋思想,以全球性、人类性为基本出发点,目标是构建人类海洋命运共同体!为此,我们提出“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积极探索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之道”的若干建议。
一、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最具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潜质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首先是一座海洋城市。所谓的海洋城市则至少具备以下基本条件。一是海洋政治条件,即作为一座城市城市,该城市滨海而建,但建在海上的城市定当更具海洋特性和竞争力。目前,全球仅有少数以休闲旅游著称的知名海岛城市,如美国夏威夷、岛国马尔代夫和毛里求斯的一些城市、印尼的巴厘岛等。但还没有一座真正建在海上的、对人类多种海洋活动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城市(即所谓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舟山是我国第一个建在海上的地级市(现仅有两个),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是我国唯一以海洋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是唯一的国家自贸试验区全域所在地,具有绝佳的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自然和政治条件。二是海洋经济条件,即当地海洋六大基本产业发达,城市人口主要以海洋产业就业。显然,这一点恰恰是上海、深圳等滨海城市的劣势。当海洋基本产业尚未成为一个城市的主导产业时,这座城市的海洋特性一定是不足的。三是海洋文化条件。即城市中充满了浓郁的海洋文化,形成了爱护海洋、崇尚海洋的良好氛围。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建立“关心海洋、认识海洋”作为“经略海洋”的文化基础。中国是陆地文明古国,我国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海洋文化应先复兴。在浙江,习近平总书记倡导设立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在海洋文化领域,推动以舟船文化复原为标志的国际航海文化交流、“舟山东极渔民拯救英军士兵”事件为标志的中英海洋文化交流、以观音文化为标志的中日海洋文化交流等。我们认为浙江谋划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应充分把握已有成效和资源优势,将进一步复兴海洋文化作为先行举措。
二、协调、共享作为浙江谋划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高效模式
全球海洋城市理所当然应是中心城市,否则无法以全球著称和具备全球影响力。近年来,从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江海联运中心到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多个国家战略接连落地舟山。国家对加快舟山发展是寄予厚望的。但显然,至今为止,舟山的发展距离国家战略的要求有差距,舟山的发展水平距离中心城市有全面的差距。因此,在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之道上,一是采取“共建共享”的建设模式更为可行;二是,相对于广袤的海洋,还需要更多的国家战略投入于海洋事业。为此,我们认为,有理由向国家争取进一步的海洋战略,建立发展海洋经济的特殊扶持政策,可探索建立海洋经济特别市。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下,由中央协调长三角的相关城市共建。比如都在舟山建设一个海洋飞地,将各城市在海洋领域的优势资源集聚舟山这座海洋城市且得以充分发展,发展的红利则归各地所有,从而实现“共建共享”,这是海洋思维方式在海洋中心城市建设上的全面实践。从深圳的经验来看,如此建设,在5至10年内,舟山崛起成为一座现代化、有影响力海洋中心城市完全是有可能的。
三、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应面向全球开放建设
仅借助长三角都市圈之力还不够,浙江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应秉承“开放”发展的理念,面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需求,面向全球海洋经济,吸引全球各类海洋组织来舟发展。因此,当前应进一步凸显“海洋贸易服务”“海洋事务服务”的主题,以加速推进国际海事服务基地建设深化浙江自贸试验区各项改革,实现与其他自贸试验区的错位、互补,升级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另外,还应面向全球开放建设战略支持平台、合作交流平台、宣传推介平台。即提升建设一批海洋智库,按国际惯例实现浙江海洋城市走出去和参与全球对话;以海洋龙头企业为牵头,整合现有海事服务产业投资洽谈会等,持续办好全球智慧海洋展会、国际港口发展论坛等;持续举办好世界海员日、世界海岛旅游大会、中国航海节、中国开渔节、海洋文化节等活动。
四、将绿色、创新发展作为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首要任务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可能是一座海洋经济比较活跃的城市,但更需要建设成为致力于海洋生态保护、全球海洋治理的有影响力的城市。
关于海洋生态保护,2006年9月,任浙江省委书记时总书记就提出:“发展海洋经济,绝不能以牺牲海洋生态环境为代价,一定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的方针,全面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之后,他又提出“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关爱海洋”“保护海洋、关爱海洋”等。遵循总书记的生态发展理念,浙江至少在海洋渔业资源保护、修复上的行动是卓有成效的,我们应该进一步推进渔业资源重建计划和更大力度地采取海洋生态保护措施,必能成为全球海洋生态保护的典范,为全球海洋生态保护提供中国经验、中国案例。这又是浙江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底气。
关于海洋治理,事实证明,以美国海洋治理思想为主导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存在诸多的缺陷,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办法本意激励人类对海洋负起责任,结果却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蓝色圈地运动”,导致了临海国家间诸多纷争。当前全球海洋治理存在本源性的问题,必须从模式上进行创新。为此,总书记高屋建瓴地指出:“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各个孤岛,而是被海洋连结成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安危与共”。海洋是不可划界而治的,必须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浙江舟山群岛达1390个,海域面积达2.08万平方千米,舟山海域是全球商船、全国渔船的生产地。以舟山为试验地,全面领会、践行总书记“海洋命运共同体”思想,挖掘和平海洋文化元素,积极倡导新的海洋价值观,探索构建海洋利益相关者的“伙伴关系”机制,从而构建起海洋社会,实现海洋共同治理和共享治理成果,逐步形成和平海洋的中国方案。
课题组成员:殷文伟 李亚鹏 黄建钢 翁志军
执 笔:殷文伟 浙江海洋大学浙江舟山群岛新区
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博士、副教授;
李亚鹏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博士
转自: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浙江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