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3日,来自北京、上海、杭州、宁波、舟山的专家学者汇聚浙江海洋大学,结合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就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这一课题进行研讨。大家认为,以舟山为核心的长三角海洋区域,最具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潜质。应克服陆地思维下的海洋治理,贯彻习近平的海洋强国战略思想、开放思想,强化港口意识,对标世界一流。

殷文伟
浙江海洋大学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研究所所长殷文伟认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必定是一座具有海洋精神,以海洋思维方式架构的,海洋技术和海洋制度不断完善的未来城市。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建设不仅将重塑中华民族的海洋精神,更加伟大的意义在于重构全球治理体系,引领人类重回海洋时代的光明大道。

翁志军
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研究中心学者翁志军认为,舟山地处中国海岸线中心,位于东北亚中心,海洋面积远多于陆地面积,是中国典型的海洋城市,论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优势而言,舟山几乎无与伦比。舟山的产业特征十分契合”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对产业的要求。“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是精神、物质都是建立在海洋基础上的,生活的人口能以海洋为母体,产业以“海”为主,乃至意识形态上也与“海”融为一体。显然,舟山具有独特的其他城市很难超越的海洋基因。舟山小而美,舟山小而精、舟山小而活、舟山小而强,目前舟山经济总量虽小但未来海洋经济发展潜力巨大。舟山具有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魅力。

李湛
来自上海社科院专家李湛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开放、扩大开放、更高水平开放的思路非常清晰,且有一系列举措。他认为,舟山乃至浙江在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过程中,需要与上海的互补、互动、联动,依托上海现有的资源调配功能和枢纽门户功能,发展自身的海洋特色产业,争取更多的合作开发项目。

骆小平
“这次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了发展海洋经济。”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海洋问题专家骆小平说,成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前提,管理服务和技术必须是世界一流的;在确保政治稳定、外交融洽的前提下,实现贸易、法律的自由、社会的宽容;先进的金融工具同样必不可少。

王建友
浙江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建友从海洋强国战略思想与演进的视角,提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建设,需遵循城市建设的规律,要搞清规划、规模、规定的概念,建立目标清单,盘点能力清单,持续增强海洋城市的软、硬实力。

邱波彤
舟山日报邱波彤说,梳理历史脉络,舟山有过六次重大发展机遇。地理大发现前,这里是东北亚的海上门户;近500年前的双屿港,一度让舟山成为世界贸易中心。17世纪下半叶英国对舟山的图谋,1700年英国商馆的建立,凸显舟山地位的重要性。鸦片战争外国列强两次侵占舟山、清末民国年间舟山商人在上海的成功,都展现出舟山在全球重要的地理位置和舟山人发展经济的潜质。

胡牧
浙江海洋大学舟船文化研究所胡牧:构建全球化海洋中心城市,要从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去思考。要把杭州湾的一带的上海和浙江通过舟山群岛新区联合起来,它的实力才有可能超越邻国日本的东京湾。就像习近平主席5年前在舟山面对沙盘模型讲:“上海在上面那个角,宁波在下面这个角,舟山位置似‘二龙戏珠’。”习主席把上海市和浙江省比作长三角的二条龙,把舟山群岛新区定位于上海市和浙江省这长三角的二条龙口的“明珠”,它的地位提升不是一省一市能运作的,需要更强有力的“手”。只有珠活了龙才能舞起来。舟山群岛新区是长三角一体化的出海口,也是中国出入太平洋的重要门户。因此未来舟山群岛新区要承担起为中国创建的全球化海洋中心城市地理标志的重担。要发挥舟山群岛拥有国内最为丰富的海洋历史化作用,如“普渡众生”与航海人求平安的观音佛教文化、拉开全球贸易序幕的十六世纪双屿国际自由贸易港、从河姆渡新石器时代开创的百越文化、从舟山群岛走向海洋的史前海洋文化等等,独特的区域文化,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

伍湘陵
宁波大学伍湘陵认为,观察海洋不该是平面的,应该是立体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依赖于海洋。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有利于融入一带一路和建设湾区经济。还要理清陆上与海上、战略与战术、历史与现在和未来等关系。

李涛
“站在高处看远处,站在海洋看陆地。”浙江省委党校教授李涛认为,要从战略、战术、技术层面谋划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让宁波舟山港、大小洋山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杭州大湾区建设中发挥龙口作用,他相信若干年后的浙江一定能建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耿相魁
浙江海洋大学耿相魁教授: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离不开港口建设,宁波舟山港目前是世界大港,要建成世界一流强港,是否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提升港口综合服务能力,打造绿色港口、智慧港口,凝心聚力,推进开放融合,服务好“一带一路”,建设平安港口,实现港口治理现代化。

秦良杰
浙江海洋大学人文学院学者秦良杰认为,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需要制度创新,需要活跃的思想市场,需要批判精神,需要对当下实践保持实时的反思、研判能力。我们不能过分沉湎于昔日的辉煌和炫耀曾经有过的机遇,关键是眼下如何脚踏实地创造新的崛起,并对可能的风险作出预判。

黄建钢
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研究中心主任黄建钢教授认为,21世纪的“海洋经济”应该是主体经济、主导经济和主流经济。“海洋经济”重点要放在对海洋资源的越来越多和越来越深层次地利用上。现在浙江提出要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恰逢其时。现在中国的“海洋经济”还是一个思路很窄的经济形态。一般只是指盐业经济、渔业经济、海洋运输经济、海洋船舶经济、海洋能源经济——风能经济、流能经济。其实,还有海洋科技经济、海洋生物经济。建设海洋中心城市”要以五大发展理念来设计和建设。理解“开放”的含义,“开放”不仅是一个“开”的概念,还有一个“放”的问题。“放”是一个能量交换问题。建立一个具有凝聚力机制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庄佩君
宁波大学庄佩君教授提出边缘与中心之辨。她说,港口城市一直不处于中心地,但往往是地域的经济中心,其理论解释是其门户作用所带来的区域外生力量的作用,因此开放是打破边缘和中心界限的关键。中心,不一定是指量的级别,也可以指对资源的调配能力。这可以依靠市场机制或行政机制。如果靠后者,就会依赖层级政府政策,或不断地调整行政区划。与港口相关的产业链非常丰富,与船和航运服务的产业、为货和物流相关的服务产业,产业门类多。传统上都会集聚在港口城市,但现在受多重因素的影响,产业选址因素更为多元化。在建设海洋中心城市时,需要考虑产业的空间性。

方志华
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技学院方志华认为,从地理位置看、区域优势看,舟山本来就是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一定要强化港口意识,舟山在港口资源方面最具优势。下一步需继续做好甬舟一体文章,也应做好对台贸易交流。

苏凯
浙江海洋大学苏凯:当前的全球局势使海洋中心城市建设面临新的考验。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很多区域(省份)都呈现双子星城市格局,而沿海区域更明显,如山东的济南、青岛,广东的广州、深圳,辽宁的沈阳、大连;江苏的南京、苏州;浙江的杭州、宁波(舟山);德国的柏林、汉堡,美国的纽约、华盛顿。等等。省会城+海上门户城市双核驱动。
双子星城市一般是由一个省的省会加省内的一个经济发达城市或副省级城市加起来组成,大部分沿海省会都会组成双子星城市,相对于内陆的强省会模式发展会更为均衡。强省会模式下容易出现对周边地市强大的吸附作用,可能会导致省内发展不平衡,周边地市发展方向狭小。双子星城市的省份可以通过两大中心城市构建更为发达科学的交通高铁网络,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同时也有利于城市间合理的竞争发展。
与会专家还就如何增强海洋城市的包容力、如何打造世界一流强港、如何理解海洋中心城市、浙江如何抓住机遇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提出真知灼见。
与会专家建议: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下,由中央协调长三角的相关城市共建。比如都在舟山建设一个海洋飞地,将各城市海洋优势资源集聚舟山得以充分发展,发展红利各归所有,实现共建共享。经过几年发展,舟山崛起成为一座现代化、有影响力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是完全可能的。还有专家建议,当前舟山需要做,以及省里、国家需要做或者帮助舟山做的还有:一,舟山媒体要强化国际报道,强化舟山人的全球意识,提档升级。二、省里要支持助推舟山抢占全国乃至全球海洋信息制高点,如集纳海洋媒体、开发海洋信息传播载体。三、国家层面,需要把一些关于涉海的宣传机构搬到舟山或在舟山建立新的重要海洋宣传机构。
与会专家指出:今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谋划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这是继深圳、上海之后,把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纳入到省级发展规划的省份,自2017年发布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了“推进深圳、上海等城市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天津、青岛、大连也相继提出了建设“海洋中心城市”的目标,这个目标极有可能成为国家“十四五”规划主推的重要战略事项。
对浙江而言,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是浙江经济进一步增强发展动力的最重要引擎。一是从发展现状来看,浙江GDP已连续十余年位居全国第四,人均GDP位居全国前列,发展成果实属不易。我们又及时推出“以亩产论英雄”等绩效考核措施,努力以提高地均GDP争取位次突破,但从现有态势来看,浙江GDP位次突破的难度很大。二是从资源禀赋来看,浙江是陆域小省,却是海洋大省。放眼全球,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与浙江的资源禀赋极其相似,他们遵循“海洋思维”,全力发展海洋经济,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海洋城市,其经验值得浙江借鉴。三、坚持“八八战略”,建设“海上浙江”是浙江持续发展的必由途径,而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则是海上浙江的重中之重,更是浙江建设“重要窗口”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此次研讨会由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研究中心、浙江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这次研讨会暨沙龙也为纪念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考察舟山五周年而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