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口红的旅程”曾经广泛流传。以前,一支进口口红的审批时间需要3到5个月,还未在国内上架可能就已经过时了。2017年3月,浦东率先开展进口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审批改备案管理制度,审批时间由5个月缩短到5天,让企业跑赢了时间,让消费者追上了时尚。
口红的故事是“浦东速度”的具体表现,其背后的突破来自取消审批、审批改备案、实施告知承诺等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这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受益的不只是化妆品行业,浦东共梳理出500多项企业市场准入审批事项,全部纳入“证照分离”改革试点。
随后浦东又进一步探索“一业一证”试点,将改革的着眼点从“以部门为中心”的单个事项改革,转向“以企业为中心”办成“一件事”的改革,把一个行业准入涉及的多个审批事项整合为一张“行业综合许可证”。目前已在43个区级事权行业全覆盖,总体实现审批时限压减近90%,申请材料压减近70%,填表要素压减超60%。11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浦东新区开展市场准入“一业一证”改革试点,探索建立综合许可制度,将企业需要办理的多张许可证整合为一张行业综合许可证,过去由国务院部门实施的25项许可等事项改为委托浦东新区受理和发证,实现市场主体“一证准营”、全国范围有效。同时,建立信息共享、协同高效的行业综合监管制度。试点经验成熟后向全国推广。
另外广为流传的还有“一颗车厘子的故事”。凌晨,智利车厘子包机降落浦东机场;2点,满载车厘子的重卡驶出机场,1小时抵达上海自贸区海关;凌晨6点通过进境检疫,被迅速分销至各大超市及电商。一颗车厘子从智利起飞到进入中国市场,整个过程只用不到48小时。

车厘子的故事也是“浦东速度”的缩影。2017年,上海自贸试验区货物进出口海关通关时间较2016年压缩近三分之一,企业物流成本平均降低约10%;2018年实现海运进境平均通关时间2天,空运12小时;2020年又分别压缩到24小时和6小时。自贸区货物进出口通关时间从“天时代”进入“小时时代”,又迈入了“秒时代”。
挑战时间的极限,“浦东速度”不断刷新着审批和进出口货物通关的记录,也在知识产权领域创造新的历史。
今年疫情期间,上海钛米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智能消毒机器人为抗疫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当时准备投入抗疫一线时,部分产品的知识产权相关申请暂未完成。在中国(浦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帮助下,产品申请涉疫情防控的专利“绿色通道”,70天获得授权。钛米机器人立即向湖北地区陆续发送多台TRD-01消毒机器人,连展厅内的样机都被征用。
在浦东,发明专利申请到授权周期从3年缩短到3个月,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到授权周期从1年缩短到30天,外观设计专利申请到授权周期从半年缩短到7天。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版权服务中心还探索开展版权快速登记,登记周期由原来的一个月缩短至10天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