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是新区“十三五”期间重点培育的“四大千亿产业”之一。去年,舟山成功举办首届国际海岛旅游大会,全年游客接待量3398万人次,创旅游收入338.44亿元。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明显的“短板”。
这个“短板”,在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舟山东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经理翁来英的眼里,那就是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和销售,明显拉了舟山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的后腿。众所周知,文化旅游商品作为旅游者消费的组成要素,游客消费的弹性和随意性最大,是扩大旅游总收入的重要环节,且最具开发潜力。发展文化旅游商品,促进游客购物消费,不仅可以增加文化旅游产品的附加值,更能起到延伸产业链、拉动社会就业的作用。翁来英研究海洋文化工艺品已有20多年,对此感受很深。他说,舟山的文化旅游商品开发一直是个薄弱环节,无论是产品的设计还是销售,都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与国内发达旅游区相比更是相差甚远。
目前,舟山文化旅游商品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翁来英认为主要有两个:一是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不高。没有形成集研发、生产、宣传、销售于一体的经营格局;各自为战,传统产品缺乏可持续和深度开发。他认为,从事文化产业、工艺美术行业,要学会抱团经营,适应行业集聚。政府相关部门要发挥行业的引领作用,有引领才会有集聚。要敢于制造亮点,培育大品牌,要有发展文化大产业的概念。
翁来英举了一个例子:无锡有个小灵山,与佛祖的灵山同名,无锡人想做一个大佛,他们运作得很好。在灵山大佛建成后,无锡人用“灵山”品牌注册了100多种商品。10年前,当时无锡制定的发展目标为“10年实现10亿元产值,带动100亿元的产业,做活1000亿元的区域经济”,10年后,刚好实现10亿元产值。这是产业的集聚、品牌的集聚、资源的集聚所带来的效应,有集聚才会强大,有集聚才能发展。
二是创新意识不够,特色不明显。舟山旅游区域内销售的工艺品多数系“舶来品”,优势不明显,缺失人文底蕴,商品没有顾及游客的心理需求和喜好去设计、包装、宣传和推广,不注重商品特有因素和游客的从众心理,不便于集中批量购买,缺乏传统人文价值,这些都需要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来实现,而当下我市这一类人才和生产企业少之又少。翁来英觉得,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有机结合体,是现阶段“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最富有市场需求潜力的产业平台,也是拓展互联网经济空间的良好途径。
现在,舟山旅游业发展目标明确,到2020年,全市要接待游客8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要超过1400亿元。要打造成为国际著名的海岛休闲旅游目的地、世界一流的佛教文化旅游胜地。
翁来英说,在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要努力做好文化旅游商品这一大文章。他希望政府引导,营造全社会共同发展文化旅游商品的氛围。引导研发企业根据游客心理和旅游购物特征,从产品功效、价格、外观设计、包装规格等入手,将商品与景区人文有机结合起来,将艺术性与实用性结合起来,将传统技艺与高新技术结合起来,将传统工艺品与现代商品结合起来,把特色产品资源转化为特色商品品牌,全力推进舟山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
同时,翁来英认为,要设立文化旅游商品开发专项经费,作为我市文化旅游商品开发的先期引导资金。出台相应扶持政策,文化旅游商品要实行税收优惠政策,调动生产销售企业的积极性。注重销售环节,拉动全社会实体店和互联网销售联动。要积极推进文化产业人才的培育和扶持,搭建切实可行的小微文化企业创业发展的孵化载体,制定和实施成长型小微文化企业扶持计划及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扶持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