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观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什么叫“容误”?是不是“容错”的笔误?是不是又只是一个没有概念和理念的新名词?这是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浙江大学财税大数据与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黄建钢博士最近在不同场合中反复提到的一个让人回味无穷的概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全局、面向未来,作出“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重大战略抉择。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发展理念”,其中“创新”又被摆在了第一位。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组合系统序列概念。但是,“创新”并非易事,关键的地方是什么?值得探讨。
黄建钢认为,“怎么创新”既有科学问题,也有技术问题,也有民主问题,其实更有氛围问题。一切创新及其成功皆以“容误”为基础。以前我们以为,这是一个“容错”问题,也是一个“包容”问题。其实,情况要复杂得多。因为从方法层面看,“容”有多种方法,如“笑容”“美容”“包容”“兼容”“宽容”等等。从内容角度看,单纯“容错”明显有些狭窄了。因为“错误”只是“误”的一种。“误”除了“错误”,还有“笔误”“口误”“失误”和“谬误”等等。“误”者,本来就是“说吴语”容易“误解”“误会”的意思,属于表达问题,属于表面表象问题,不是本质和本原的问题。它由似懂非懂、似是似非引起。如果真的听不懂也就不会“误解”“误会”“误判”了。所以,也需要对“误”重新和细化认识。“误”本意上就是一个因说话的语言问题引起的问题。而且,这还不仅是一个“误点”问题,一般都会是一个“误区”问题。“区”是一个面积概念,有大有小,有方有长有圆。而“错误”是对“目标”和“目的”说的,“失误”是对主体的主观说的——主要是“失手”了,“谬误”是一个说法表达的问题,而“笔误”“口误”指的是“想写东和说东,但写出来和说出来的却是西”。
黄建钢认为,“错”并不是“罪”,但现实中很多人都把“罪”“错”混为一谈了,如关进监狱里的人都在说自己犯了“错误”。其实,他犯的是“罪”。“罪”需要判刑。“错”改正就行。“罪”最早是“四种不该做、不能做的事情”——抢、烧、杀、奸。而“错”是,事情是应该做和可以做的,但因不得方法和能力能量的问题而没有做得对、做得合适、做得满意。所以,罪与不罪是法律和品德问题。错与不错是能力和方法问题。罪与不罪基本是稳定的,但错与不错是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因人制宜和因方法制宜的。更何况,“错”到底是真错还是假错,也是未必和未知的。不同的时间、空间、人物和事情就会有所不同:错的,有可能就是对的。对的,有可能就是错的。它们是不确定而变化的。只有“罪”是确定和稳定的。最基本的“罪”不仅古今没有变化,而且中外也没有变化。“罪”一般不会变为“不罪”,但“错”经常会变为“不错”。世上,一般“对”来自于“错”,“成功”来自于“失败”,“顺利”来自于“挫折”,“胜利”来自于“牺牲”。所以,一个社会的“容误率”越大,其发展就会越快。一个人的做“误”越多,在关键时刻“做准率”才会越高,其成功的概率和获得的成就才会越大。但同时,“错”并不能自然转化为“对”。也不能机械地理解“失误越多,成功越大”。
黄建钢认为,“容误”是要有智慧的。每一种“容法”都有其独特的内涵、效果及其局限。“笑容”是要以“笑”来对待别人的“误”。笑里是带有肯定和鼓励的,“美容”是要以“赞美的语言”来对待别人的“误”。“宽容”是要“宽限时间空间”的方法,耐心地等待别人对他自己“误”的认识、改正和补救。“兼容”是对别人的“误”要兼顾到其它复杂的因素和效应。
在“容法”序列中,黄建钢认为,“包容”是最智慧的。很多人虽然也都在提“包容”这个名词,其实对什么是“包容”缺乏深究。“包容”是相对“箱容”来说的。“箱容”就是用“箱子”来装东西。“包容”是用“布包”来装东西。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一是从外形上看,“箱子”是硬壳的、边界是固定的,“包裹”是可塑的、边界是柔性的。二是从体形上看,“箱子”大小不会因为所“装容”物体的大小、形状和多少而变化,但“布包”可以。正因为“布包”是柔性的,所以它可拓展、可收缩,使得“包容”在“箱容”的基础上拥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意义。当然,“布包”也只是“包容”的一种形式。它还有“塑包”和“网包”等其他形式。所以,“容误率”是“创新”的氛围环境问题。这其实也是中国文化相较于西方文化在“容误”上的不同及智慧之处。“包容”最体现中国文化特征及其智慧。“容误率”是创新种子发芽生根的土壤问题。“小创新”需要“中容误率”,“中创新”需要“大容误率”。而在“小容误率”中,“创新”只好为零了。“包容”的柔性边界对创新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黄建钢对“新区”概念情有独钟。他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其实是两个阶段——“特区”阶段和“新区”阶段。而“新区”与“特区”的不同就在于,特别强调和注重“创新”。现在,很多人对“新区”不知怎么做,原因主要是对“创新”没有感觉和能力。其实,舟山土地少、地方小,最需要也最适合“创新”。要在“螺蛳壳里做道场”,这是“大国工匠”才能做到的。而成就一位“大国工匠”往往要经历反复失败。但如果只“错误”“失误”“谬误”了一次就不让他“误”了,或者一时出不了成果就解聘了人家,他就成为不了“大国工匠”。何况,“容误率”主要是对想干成事、干成大事的人才来说。人的经验和技术只有在错误、挫折、失败甚至牺牲当中才能形成。一切创新及其成功皆以“容误”为基础,舟山要发展就要创新,就要能够深远谋划,大胆尝试,为创新者提供良好的氛围。其中最大且最稳定的“容误”就是“制度性容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