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ZZC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新区研究 >> 舟山新区研究 >> 正文

海上,CZZC·SZS第六期:“海洋命运共同体”
2019-06-23 14:20 周阳 

2019年6月15日,浙江海洋大学、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了“第五届习近平关于海洋论述学术论坛(2019)——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思想学术研讨会”,浙江海洋大学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研究中心(CZZC)作为本届论坛的承办单位之一,其主任黄建钢教授担任了主题报告和互动研讨环节的主持人。各界专家、学者围绕“怎样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以及构建什么样的“海洋命运共同体”展开了“讲观点、讲思维、讲思想、讲智慧”的沙龙式研讨。这是在学术研讨会中少有的把“沙龙”的“头脑风暴”和“发散性思维”方式引进到学术讨论的一种有益的尝试。同时也是这次论坛的一个重要亮点。它在客观上成为了“浙江省新型高校智库”——CZZC今年举办“周末智库沙龙”以来的一个重要的有机部分——第六期沙龙。它充分发挥了“沙龙要研究重大命题和主题”的作用,为专家们进行思想碰撞、产生智慧火花提供了平台。

浙江海洋大学党委副书记王捷教授在开幕式致词中表示,二十一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是潜力巨大的资源宝库,也是支撑未来发展的战略空间。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十分重视海洋经济的发展,指出发展海洋经济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业。党的十九大更是深刻的阐述了海洋强国战略,为实现海洋强国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导。通过本次论坛,对于我们深刻理解、系统把握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更深入地开展习近平总书记经略海洋系列论述学术研究,深入推进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加快海洋开发、海洋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系黄高晓大校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新中国海军成立70周年之际倡议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表达了三点寓意:一是赋予人民海军新时代背景下的新历史使命,二是昭示了我国坚定不移地建设海洋强国、和平利用海洋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三是倡导各国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推动海洋事业发展的愿景。黄高晓指出:“海洋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促进双边多边“海洋命运共同体”是构建“全球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增长点。人类未来发展的主要场域和主攻方向在海洋,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是适应当今世界历史发展潮流和趋势的必然选择,也是世界各国海洋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他认为当前中国实现海洋强国战略,推动全球海洋治理事业的和平发展,引领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最关健的是不断提升我国的海洋科学技术创新实力,这是我们能否嬴得海洋建设全面胜利的核心战斗力和最终决胜力所在。他强调指出,提高我国海洋科技竞争力,最终还是要着落在海洋基础教育和海洋人才培养上。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末有之变局,我们要积极适应国际海洋发展的新变化,紧紧抓住海洋局势大调整带来的战略机遇期,大力培养各类高素质的新型海洋专业人才,为应对解决我国海洋发展问题、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和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提供强有力的智慧支撑和高质量的人才支持。


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包庚教授表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的重要方向,习近平海洋观的形成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是对老革命家海洋思想在新时代的深化和发展。李包庚认为,习近平海洋观主要包括了海洋权益、海洋经济、国家主权三个方面内容。纵观历史,海洋是维持世界联系的“中介”,排斥海洋必将导致封闭和落后。从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战略出发,把“一带一路”作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内容,凝心聚力、提高综合国力,协同发力把我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

中国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王倍倍博士认为,海洋不仅有浅蓝海洋、深蓝海洋、还有白色海洋,也就是北极、南极地区。王倍倍从“浅析普京21世纪北极政策”为视角,阐述了开发白色海洋的重要意义。她指出,北极地理位置十分特殊,这决定了其在战略安全和交通运输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北极地区还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煤炭、淡水、渔业等自然资源。在航运价值方面,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航线可通行时间逐渐增长。

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研究中心海洋资源与多维空间研究所所长蔡一鸣研究员表示,“海洋:我们的未来”是联合国上世纪有关海洋可持续事业发展一个有影响的课题的书名。蔡一鸣认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要从自然科学、地缘政治、经济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出发,多方面,多维度,多角度地去思考。他说,推动产业转型、开展新能源革命、科学合理地按需要开发利用能源等可持续资源深度空间,充分发挥联合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环境等问题中的作用,是提高我国新能源产业竞争力、培育战略性海洋可持续发展事业,从理论走向实践的重要途径。蔡一鸣研究员在研讨会上还介绍了他创建的“多维空间资源学”。

  福建省渔业经济学会会长林光纪发表了题为琉球——构建东海海洋命运共同体不可或缺的地理的演讲。他认为,应该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导下思考一下如何构建“东海海洋命运共同体”的问题。其中,东海“地理”中的主权问题是构建这个“命运共同体”一个不可或缺和不可逾越的概念。林光纪主张,构建“东海海洋命运共同体”应该完整树立地理拼图中的“主权平等”概念及其关系。这是一个需要多学科参与的全新命题。舟山作为一个在东海里的海洋中心城市、中国渔民的代表,有丰富的渔业意识和渔业能力,应该在构建“东海海洋命运共同体”中发挥一种积极和创新的作用。

山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李国选博士认为,“海洋命运共同体”是对西方海权论在参与主体、目标指向、实现手段上的“三重超越”,可以说开启了海洋政治的新纪元。他认为,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和命题下,西方海权论已经不能解答时代命题,甚至会导致海洋问题的激化。因此,面对国际海洋形势的深刻变化和国际社会同舟共济的客观要求,“海洋命运共同体”理论应运而生。李国选指出,“海洋命运共同体”可以从凝练共识、制度设计与实践指导三个方面来引领全球海洋治理,但如何让“海洋命运共同体”成为更多国家的共识、充分发挥其价值作用、实现人海和谐的目标,是未来需要解决的课题和难题。同时,李国选也提出了当下“海洋命运共同体”这一思想如何走出国门,走向国际的问题。他认为一是充分利用国际场合,传播“海洋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二是通过科技创新、遵守海洋法公约等实际行动,从实践的角度落实“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

浙江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沈佳强教授认为,“海洋命运共同体”引自“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哲学的角度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遵循了辩证唯物论,它是对西方“文明冲突论”的破解,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复兴。沈佳强指出,国际关系是动态的平衡,只看到对立或者只看到统一都是不全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质是国际关系良性发展的对立统一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具体运用,从提出理念到制定实践方案,再到打造典范进行中间试点试验,正好契合了实践与认识辩证运动的规律。中华文明的特点是包容与和谐,中华文明最终将成为引领人类进步的旗帜,人类文明将从对立冲突走向和实相生。

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建友副教授认为,海洋是公共的。人类本身就是一个共同体,在面对海洋问题时,人类自觉或不自觉地就结成了“海洋命运共同体”。在人海关系中,对人的影响最大的是海洋,海洋作为人类“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媒介,是全人类共有的。就国内而言,从全民所有制、公共所有、化私为公、公平与效率这四个方面来看,海洋也是公共的。同时,王建友指出,看待海洋问题要跳出“产权思维”,海洋的自然状态是全人类共有的,要以更高的价值、理念为引领,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基石,确立海洋公共所有的理念。

浙江海洋大学游艇规划设计所常务副所长、全国游艇发展指导委员会专家委员王依欣认为,从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来看,舟山推行海钓环保制度,首先应从构建钓业命运共同体入手。王依欣谈到“海钓业如何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时指出,海钓业有独特的产业特性也有各地的产品个性以及地域特性,但制度设计的基本原则应该具有共同性和一致性。他认为制度设计的立论原则至少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我们需要一个能形成一致行动的社会共识。明确海洋鱼类资源是有限资源,不作控制,一定会失去平衡;二是当前我国海钓业最需要有一个可操作、可执行的规制、政策。缺乏一定的法律制约与规范约束,公地悲剧将不可避免;三是行业社团职能不能缺位,海钓是一个高度个性化的产品及活动,更需要行业自律;四是利益平衡是解决当前渔区社会、经济转型及规制实施等现实问题的最重要手段,更是政府服务宗旨所在。建议通过实施“以钓代捕”系列政策,让休闲体验旅游者、专门爱好群体、传统渔民在休闲钓、专业钓和生产钓合理布局的海钓环保制度建设推进实施中得到各自的利益保障。唯有此,海洋钓业命运共同体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副主任刘笑菊副教授表示,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关注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共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刘笑菊认为,舟山以海洋为生,但目前全球的海洋问题形势严峻,制约了蓝色经济的发展,海洋治理成为了当下紧迫需要解决的课题。如何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高环保意识是实现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一是要以十九大提出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奋斗目标为引领;二是要以传统文化为基石,利用传统文化中的海洋生态伦理思想,提高对海洋环境保护的意识;三是从消费行为、消费习惯、消费结构三个方面出发,构建海洋生态消费伦理文化,在共享海洋资源的同时保护好海洋环境。

杭州紫金港出版公司总经理关健认为,既然已经讨论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那么身负实现这一伟大目标责任的就不仅仅是政府、专家和学者,而应该是全人类。但由其个人为代表的广大群众,对“海洋命运共同体”、海洋文化知之甚少。那么,如何提高全人类对于这一时代命题的责任意识,就变得极为迫切与重要。从出版媒体的角度来说,如何通过媒体进行传播海洋文化,让普罗大众接受和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和实质。关健认为,一是通过舟山群岛新区研究中心这一平台,将各界专家、学者的学术观点整理成册,进行发表,用简练、通俗的语言让大众“看懂”“海洋命运共同体”;二是人们对于获取知识方式的变革,已经经历了由“纸质”到“电子”再到“有声”的转变,因此可以通过慕课、喜马拉雅FM等知识付费平台设计“通俗易懂”的海洋文化课程,从而实现由平面传播向深度和广度的延伸,进而达到提高全人类海洋意识的作用。

中国供销集团(宁波)海洋经济发展公司顾问、舟山海鲜之家控股公司董事长周国平认为,从渔业资源的角度看“海洋命运共同体”,渔业资源与海洋密切相关。我国是渔业大国,随着“一带一路”的建设,基于产业的积累、发展程度、优势和经验的渔业更应该“走出去”,与世界各国实现渔业海洋资源的共享,共同构建“海洋渔业资源共同体”。同时,周国平指出,舟山作为远洋渔业发展十分快速的城市,在开发渔业资源的同时,更要倾听民间呼声、考虑产业发展需求,更应该将舟山渔场的生态保护作为重要的话题纳入“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探讨中。

浙江省舟山市社科联副主席郎勇认为,在海洋中要转变思维方式。海洋是自由的、不受约束的,因此在海洋中应完全摒弃陆地思维、彻底放弃土地思维。陆地思维是单一思维方式,但是海洋思维是多方位的思维方式。我们的思维要从“陆到海”转变成为“海到陆”,要完成这一思维方式的转变,只有真正从内心拥抱海洋才能实现。

《浙江海事》杂志编辑部副主编郑健认为,海洋具有公共性,海洋占整个地球的71%。“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破题之处在于“命运共同体”,是安危与共、合作共享。其中共享是核心,共有、公有是构建和谐的海洋社会的前提。“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向全世界表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海洋强国,不是要走西方资本主义海洋霸权的老路,是和平崛起,是与各国共同构建和谐的海洋社会,合作应对,共享发展。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海洋形势,我们应从海洋科技入手,进行海洋生命研究、海洋生存性研究。作为海洋类高校,浙江海洋大学应该注重培养海洋人才,尤其是海洋科技人才。在目前,应以培养服务于“一带一路”的海洋综合性人才为导向,以向海洋类的各种国际组织输送人才为目标,为共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的贡献

浙江日报舟山群岛新区分社副总编辑林上军指出,从舟山的现实角度出发来看待“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应从长三角命运共同体寻找突破口。舟山群岛新区、浙江自贸区的发展,人才是关健、交通是纽带,舟山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的特殊作用,要依靠相互的合作、体制机制上的联系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而大力改善跨海交通是其中重要的环节。林上军认为,当前除了加快推进与宁波相连的铁路建设之外,还需要尽快启动建设与上海的海上公铁路桥,也就是沪甬舟海上大通道,以大通道为纽带,将长三角海洋真正联系在一起。着眼未来,长三角城市群的崛起,关键是要把舟山群岛这盘棋真正激活,要以国际大都市的规划标准进行舟山城市规划。

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研究中心舟船文化与海洋漂流研究所所长胡牧认为,习总书记在海军节提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为振兴海洋文化吹响了复兴的号角。对舟山来说,传统的“舟船文化”中的同舟共济这一思想,非常贴切“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和理念。同时,胡牧指出,习总书记“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背后的理论是需要挖掘、丰富和补充的,更要利用理论指导实践。海洋强国战略的实现,与全民海洋意识的提高、理论的指导、海洋文化的普及是密切联系的,因此,应重视海洋文化在“海洋命运共同体”中的作用。

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研究中心协商民主与人民政协研究所所长翁志军副教授指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和内涵在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海洋命运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的表述,是对“一带一路”的另一种解读。对我国而言,兼顾和平与发展,营造一个崭新的崛起和发展新模式,需要我们在探讨“海洋命运共同体”中思考规则的改变对世界和中国的另一个价值。舟山作为海洋中心城市,面对“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新的时代背景,可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是今后很长时期内应该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研究生洪靖雯认为,海洋是连接各国人民的重要纽带,人类的联通离不开海洋,人类的生存得益于海洋,人类的发展必然也要依靠海洋。二十一世纪,人类已经进入海洋大开发的时代,要求我们建立一个与时代背景相适应的“全球海洋命运共同体”。作为一名军校研究生,洪靖雯认为人民海军始终是“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者、维护者和奉献者,提供海上公共安全、维护世界和平,打出了一张靓丽的海上名片。

北京国科环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意总监梁侨生认为,“海”是地球概念,而“洋”是区域概念,“海洋命运共同体”为我国建设海洋大国、海洋强国提供了一个新的突破口。“海洋命运共同体”突破了西方大国对海洋的霸权,打破了固有的规则,为科学的海洋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梁侨生指出舟山作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海上新航道,要提高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吸引人才,由浙江海洋大学牵头培育海洋人才,进行科技创新、工具创新,为建设“海洋命运共同体”发力。

浙江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储张杰教授认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应遵循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则:一是要给予各国平等的待遇,在平等的基础上彰显我国的大国风范;二是要充分尊重别国的海洋权益,不侵犯别国的正当权益;三是要保护,保护海洋资源、海洋生态环境;四是自由,其中人才的自由最重要的,要包容各个国家、各个国家的人才;五是创新,就是要包容、开放,与更多的国家开展合作和交流。同时,储张杰指出:无论是权利还是权力,都应该要有法律的制约和保障。面对国际上对我国和平发展的质疑,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了我国始终不渝的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遵守国际法律、公约,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维护者和贡献者。

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研究中心主任黄建钢教授指出,也可以把“海洋命运共同体”看作“海洋社会”。海洋是人类的公共池塘,是人类的一个公共空间、公共水域。既要强调它的公共性,又要强调它的共同性。纵观海洋发展,二十世纪,人类已经开始从大西洋时代进入太平洋时代。要深入理解海洋,必须放弃陆地思维,要以海洋思维看待海洋发展。黄建钢认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下一步应该落实到构建“太平洋命运共同体”和“‘一路’命运共同体”中去。而构建“东海命运共同体”又是对“太平洋命运共同体”的进一步落实。所以,“海洋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生命概念,是关系到地球上全人类前途命运的概念。因此,它不仅是一个经济共同体、政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的概念,更是一个生态共同体、生存共同体和生命共同体的概念。所以,一定要从人的生存角度、人性的角度去看待这个“海洋命运共同体”。在海洋经济方面,除了关注直接的海洋经济如渔业、交通运输业等外,更应该关注间接的海洋经济——农业经济、林业经济、生命经济都与海洋密切相关。在如何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这一问题上,黄建钢表示,应该从维护中国的海洋权益、保护全球的海洋生态,利用自然的海洋资源为出发点。其中,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

出席本届论坛的还有浙江省舟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章隽达、浙江海洋大学宣传部长陈宏祖、浙江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葛传根博士、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人民智库)研究员王礼鹏、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刘咏燕、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徐徐、浙江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童航良、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研究中心副主任耿相魁教授、浙江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欧阳城旺、浙江海洋大学校报欧迅社记者苏凯、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杨瑞、陆汉峰以及浙江海洋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生钱晶晶、姚杰文。

研讨会全程气氛热烈、观点纷呈,各专家、学者积极发言、各抒己见、交流思想,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掌声与不舍中,第五届习近平关于海洋论述学术论坛——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思想学术研讨会、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研究中心第六期“周末智库沙龙”圆满落下帷幕。


打印    收藏
上一条:黄建钢:一切创新及其成功皆以“容误”为基础
下一条:【CZZC智库沙龙】舟山发展新思路:发挥潜能 与台合作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17 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电话:0580—2267345

地址:浙江省舟山市新城长峙岛海大南路1号

智者慧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