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九期CZZC·SZS:
工科院校人文社科:为什么发展?发展什么?怎么发展?
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研究中心助理 王微 摄
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一直是每个学校特别是理工科高校人文社科教师关心的话题。学科发展是高校发展的核心,也是建设高水平大学和持续发展的基础。浙江海洋大学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它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增设了“人文社会科学处”。为了更好地在理工科的氛围中发展人文社会科学,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研究中心(CZZC)于2020年7月21日以“怎么发展人文社会学科”为主题举办了2020年第九期“周末智库沙龙”(SZS)。本期沙龙由浙江海洋大学政治学二级教授、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研究中心主任黄建钢教授主持。各路各位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和学科背景畅所欲言地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沙龙全程气氛热烈、思维活跃、互动频繁,精彩纷呈。
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研究中心助理 王微 摄
浙江海洋大学师范学院程继红教授表示,以前浙江海洋大学的科研政策和科研制度主要立足于理工科,而近年来随着教育发展的需要,学校成立了人文社科处,对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他指出,“人文”和“社科”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哲学、语言、文学、历史、艺术等属于“人文科学”,人文科学研究重视文献运用、观点发挥、思想阐释和体系建构;而政治、经济、社会、法律、军事等,属于社会科学,其任务是研究并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强调针对问题提出建议和对策,建立与政府之间的沟通桥梁,形成紧密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将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统称为哲学社会科学,人文和社科需要融合发展。
他建议,首先学校要针对人文社科自身的特点,针对性地制定、完善有利于推动人文社科发展的相关政策、制度和考核体系,不能照搬理工科的发展路径。其次,要“富养”人文社科,加大前期投入力度,全方位制定扶持人文社科发展提升计划。第三,就人文社科自身而言,要找准发展的基本定位——“地域特色+全国意义+世界价值”,要有雄心壮志。第四,要重视代表作制度,并加大著作资助力度。真正的学术著作,最能体现一位学者在某一领域内长时段的研究思考和整体建构水平,也能代表一所学校文科的水平,著作资助具体可以通过校外同行专家进行评审,以确定是否立项等等。第五,加强人文社科团队和平台建设,既要有做大项目、大成果的学术准备与学术团队,也要有承载大项目、大成果的学术平台,这样才能保持人文社科足够的发展后劲。
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研究中心助理 王微 摄
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学锋教授表示,人文社会科学自身的激励政策、考核制度等方面还需重新考量和构建,任重而道远。人文社科的体系构建一定要切实根据其自身特点而设置。
周学锋教授出版的《中国海岛法律制度》《海岛前沿问题研究》《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法制创新》等著作都是围绕舟山的“海岛特色”做的研究,坚持“海岛(无人岛)的管理和相应的法律制度”的科研体系。
因此,他建议,人文社会科学在学科建设和管理方面,要有大方向和文科思维。可以创新硕士研究生考核方式,提高文章质量,使其真正具有实用性。如专硕学生可通过写调研报告或内参文稿的方式,只要单位机构处级以上部门的领导给予批示采纳,就可纳入学生个人的论文成果,不仅为政府建言献策,还为社会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进而实现人文社会科学的突破性发展。
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研究中心助理 王微 摄
《浙江海事》杂志副主编郑健指出,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讲话,说道:“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因此,他认为“人文”和“社科”有共同的特点:两个“服务”——为社会服务、为政府服务。不仅仅局限于要在高校、瞄准期刊,还应当面向社会,为当地的文化建设发挥重大作用。 他建议,一方面,人文社科教师的思维应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开设相关讲座或培训班,并将其纳入学科建设考核指标,为当地文化软实力的建设贡献力量;另一方面,人文社科的期刊以及和社会上文旅部门的合作,应该吸纳地域元素,形成当地独特的文化标识,创造文化的历史,体现舟山市民综合文化素质,也体现浙江海洋大学人文社科的实际水平以及应有的使命和责任。
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研究中心助理 王微 摄
浙江海洋大学学校宣传部理论科陈香娟以“浙江海洋大学人文社科要形成宣传舆论效应”为话题展开叙述。她指出,具体有三个效应:第一是“媒体宣传效应”,这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从新闻的视角,形成“校内+校外”的综合宣传平台,第一时间追踪、宣传、报道学校专家和科研项目上的重大突破及其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将学校自身的独创性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媒体宣传效应。第二是“舆论引导效应”,旨在发生重大社会事件、经济建设形成与发展时,需要第一时间发出“海大声音”。中国古代“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影响当时整个社会,所以人文社科在研究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新闻宣传,更要注重人心层面的宣传,形成主流、正面、具有影响力的舆论引导效应。第三是“政策智囊的效应”,社科方面要针对社会热点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在政府做决策时,作为一个可靠的理论依据,这都是人文社科为社会做贡献的成果,具有标志性意义。
她建议,结合上述提到的三个效应,理论专家在必要时可作为评论员的身份为舆论事件评论、发声和引导;学校在制定指标体系时,应明确教师发展方向,将其纳入考核机制,提供为社会服务的动力,从而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
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研究中心助理 王微 摄
浙江海洋大学办公室苏凯结合自身经历表示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需要提高全局思维能力,“海洋”与“人文社科”相融合,建立涉海类人文社科平台,充分领悟校长陈建孟提出的“人文社科学术繁荣计划”,加快打造成为我国重要的海洋人文社科研究中心,推动学校高质量、高水平、高素质发展。
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研究中心助理 王微 摄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舟山群岛新区分社副总编辑林上军认为,城市经济发展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是相互作用关系,越发达的城市越重视人文社科,而人文社科越繁荣,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他建议,一是要强化学校内部人文社科建设;二是浙江海洋大学应助推舟山建立多个人文社科研究机构,提升众人思想境界与人生格局;三是浙江海洋大学有责任将舟山深厚的底蕴,与媒体紧密联系,巧用“传统媒体+新媒体”的力量全方位展现优势。创办独家杂志,建立研究团队,扩大自身影响力,从而占领中国沿海城市、海洋经济、海洋文化的制高点;四是舟山市需重视人文社科的发展,打造“海洋文化”名城。提出其具体目标,挖掘其潜在内涵,对此给予实质性高奖励,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研究中心助理 王微 摄
浙江海洋大学人文社科处副处长李秀辉对各位专家教授提出的想法与实质性建议表示由衷的感谢。他认为,浙江海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下一步的发展仍要紧密结合“涉海”领域,创新“海大模式”,走出适合学校的独特路线。他建议,一方面,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研究中心作为人文社科的优秀平台、以国家战略举措为服务对象的智库,应持续发力,将此打造成一个在中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家级智库。另一方面,浙江海洋大学需要在浙江省内增强学科能力,提升政治与社会地位,从而使人文社科课题项目的后期资助等方面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
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研究中心助理 王微 摄
浙江海洋大学政治学二级教授、北京大学法学博士、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研究中心主任黄建钢教授认为,对理工科高校如何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的讨论很有普遍性,具有远期效应。我们既有责任,也有使命。中国高校叫“学院”的都是学科性的,叫“大学”的才是综合性的。《光明日报》在2004年曾经有过报道:中国需要综合性海洋类大学。综合性大学就需要理工科和人文社科“两条腿走路”“两轮飞奔”和“两翼高飞”。我们叫“水院”的时候是单科,我们叫“海院”的时候是多科,我们叫“海大”的时候就应该是综合。人文社科如果是短腿的话,那还是“学院”,还不是“大学”。现在,很多人还是管我们叫“海院”。
他认为,摸清学校发展的现状很关键。我们学校还是一个“爬坡飞”的学校,与已在“平行飞”的高校不同。我们制定人文社科发展的标准一定要适合我们的实际。要找准我们的优势在哪里?不要小看我们的人文社科。我们的社科基金项目是少了一些。但我们研究的很多方面是社科基金还不曾关注的。我们的成果不是很多,但我们拿到的领导批示也还可以一说。我们还有带“中国”字头的网站。我们在很多方面可以在国内一流平台上与一流学者交流,这其实是我们理工科老师也难做到的。这就需要我们用另一种思维来发展人文社科,用特别的政策来鼓励大家。
为此,他提出七点建议,
第一,要用创新的思维来发展理工科院校中的人文社科。要在研究内容上创新。要研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的前瞻性和超越性课题,如“东海平原文明”可写成“人类简史”一比,“海洋政治学”还可以成稿,“海洋三权”可以深挖,“海洋是人类公共池塘”可以传播,“洋法公约研究”可以启动。其实,诺贝尔奖的获奖项目又有多少是政府项目呢?其实,做指南的课题本身已有滞后性。
第二,一定要把人文社科版的学报办好。学报的水平基本就是学校的水平。办好人文社科版的学报,学校的人文社科研究就上去了。在海洋人文社科方面还有很多的处女地需要开垦。国内海洋人文社科版学报办得好的还很少。有突破性的成果也很少。
第三,一定要把人文社科的综合研究做好。不仅要做好跨二级学科研究,还要跨一级学科研究,甚至还要跨学科门类研究。尤其是海洋社科研究必须与海洋科技结合。同时,人文社科处不仅要把搞人文社科的人积极性调动起来,还要向理工科教师们讲讲海洋人文素养,对他们要提出新要求,要具有综合素质;对本科生和研究生要进行海洋意识的始业教育。
第四,要重视人文社科学者在媒体上的能见度和曝观度——不光是论文,还有记者写新闻稿时对专家学者观点的采访和采用。这种影响力有时比学术影响力还要大。媒体上的新闻稿,政府会去看,民间会去看,专家也会去看。上央视新闻频道、上新华社新闻稿、上央视专题片应该给予最高奖励。
第五,要把人文社科老师在外面的兼职情况——研究会、学会兼职情况和在全国学会举办的年会或者专门研讨会上的发言——分为主旨报告、专题报告和小组研讨发言都应该收集起来,按照国家级、省级二级别进行奖励。鼓励老师使用带学校logo的PPT。
第六,要特别重视领导人对人文社科研究成果的重视。但领导重视,批示只是一种标志,但不是重视的全部。还应该重视领导的点名表扬和交流咨询,要能成为领导机关的智囊。
第七,考核要有人文社科研究团队的内容。我们不鼓励单枪匹马、单打独斗。尤其是对引进人才要加大团队考核的力度。一花独放不是春,万花齐放才是春。不仅出大成果要有团队精神和合作方式,而且做超前和前瞻项目更需要报团取暖、相互鼓励。
黄教授认为,人文社科研究对学校的贡献不仅在于课题的层次和数量,更在于对学校知名度的提高。这个知名度分为四方面:一是学术界知名度,二是政府界知名度,三是社会上知名度,四是民间知名度。我们现在需要用老师的名声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所以,考核人文社科老师的指标体系要多样化,不能太单一。要鼓励人文社科老师全面发展、多方面发展,而并不仅仅局限于课题。课题研究固然很重要。但这是理工科思维和实用性思维,又有很大的局限性,会影响综合性大学的发展。
出席本次沙龙的还有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研究中心助理王微、吴冰玉。
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研究中心2020年第九期“周末智库沙龙”取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