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海两岸关系”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这是解决两岸问题必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这个属于定位的问题非常关键。定位不准难以对策。学习习总书记关于“两岸关系”论述后得出了如下定位概念。

一、两岸是“分合”但还不是“统独”的分别治理关系
对台湾使用“统一”概念来自于康熙。康熙“统一台湾”是因为郑经在台湾已经宣布独立。对台湾,我们开始用的是“解放台湾,统一中国”,但1979年后用的是“统一台湾,统一中国”,现在习总书记用的是“契合融合两岸,统一中国”。这个用词上的变化说明,直到现在台湾还没有越过历史上的“分合”极限,特别是在“两蒋时期”完全是“一中各表”的状态。习总书记的“心灵契合”和“文化融合”表达实际是要用“合的思维”来解决两岸问题的意思。
二、两岸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亲”亲情联系的关系
“两岸一家亲”是习总书记的定义。本来中文的“国家”里面就有“家”。“一家亲”关系包含“夫妻关系”“亲属关系”“亲戚关系”,它对应的是“朋友关系”和“敌对关系”。在“亲情关系”中,一般是“性相近,习相远”的,是“打是疼,骂是爱”,是“恨铁不成钢”的。有一种“亲情”就是无所顾忌的吵闹,并且在吵闹之中增加和增进了亲情。相反,“相敬如宾,举案齐眉”反而变成了一种陌生和生分。
三、两岸是先“结合”中“契合”后“融合”的合作关系
“合作”是习总书记处理复杂问题的基本思维和思路。所谓“合作”,就是要“在粘合、结合、契合、融合基础上的工作”。从“合”的字形看,就是“杯身”和“杯盖”之合。这种递进关系很类似木匠的手艺和夫妻的结合。按照“一家亲”理解就是,先有“夫妻’结’婚”,后有“夫妻默’契’”,最后有“家庭’融’合’融’洽幸福”。两岸要“合作共同”建立一个“一国两制”的新结构、新机制的国家。只有在“合作”基础上的“统一”才是稳定的和可持续的。只有“统一”没有“合作”的状态不会长久,一般还会出现“面和心不和”的局面。

四、两岸是“新体制—社会青春期心理”的暂时关系
从20世纪90年代西欧国家领导人几乎都是60年代中后期“街头政治”领导人这一现象得出结论,一个社会在“新体制”实施20年左右时基本都会有一个“社会青春期心理”现象。现在两岸正处于这个现象集中爆发状态。三个新体制:1)世界的“海洋社会新体制”,2)大陆的“WTO社会”新体制,3)台湾的“独立意识”新体制。这三种新体制都只有20年时间,如同人的青春期一样有着强烈的“青春期心理”——不是真的反社会,而是适应社会的一种反应。
五、两岸是“和平发展”“和平统一”的平等协商关系
根据话语规律看,新中国成立后,用“和平”一词越来越用在国际事务中,如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所以,中国共产党执政后与执政前对“和平”的理解有所不同和有所发展。执政前即革命中的“和平”基本是一个“非战争”概念,执政后即建设中的“和平”基本是一个“平等”概念。但怎么利用“平等”概念“结合”“契合”和“融合”两岸关系需要智慧。

片段
(图文来源:美篇 自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