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编制在即。中国共产党正在通过“规划”一步一步地实现自己的执政理念。舟山在“十四五”期间到底怎么发展?究竟应该如何发挥海洋特色?舟山的海洋经济应该如何突破和推进?对于国家和浙江的海洋事业,舟山能做什么?国家和浙江的海洋事业下一步又会如何发展?这一系列问题引起了专家们的共鸣,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研究中心为此在12月3日举办了2020年第十三期周末智库沙龙。
沙龙后,我们采访了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研究中心主任、浙江海洋大学政治学二级教授黄建钢。他针对“浙江海洋事业与舟山'十四五'规划编制”的问题发表了如下建议。
用图表法概括,他的规划看法十分清晰。

图为黄建钢教授对于浙江海洋事业发展与舟山十四五规划编制的建议
具体展开,黄教授关于“十四五”规划的七个看法又有如下内容。
一要贯彻“发展理念”。
目前,“十三五”规划对“五大发展理念”的编制还停留在提倡和概念进入层面,普遍缺乏内容。“十四五”规划的编制,不仅要贯彻“五大发展理念”,还要以“五大发展理念”作为基本内容框架。“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是“创新”。从目前的规划状况来看,“创新”的内容仍然较少,更没有成为规划的主线。对规划“创新”的质量和数量都没有特别要求。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急需“创新”。“创新”是活力和动力的最主要源泉。我们需要新的目标、思维、空间、资源和技术,不靠“创新”难以完成。
二要有事业性。
这主要针对海洋规划提出的。以前实施的基本都是“海洋经济”规划。其实,“海洋经济”只有在“海洋事业”的框架中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海洋事业”可以包含“海洋经济”,但“海洋经济”几乎没有“海洋事业”,基本就只是利益概念和GDP概念。“事业”主要是做事的高度问题,强调奉献和追求。它注重“影响力”和“可持续力”。很多人对“海洋事业”还没有深刻的认识。对海洋没有深刻认识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树立“海洋意识”应该是21世纪最主要的“时代事业”。其实,政治上的“海洋经济”又与经济上的“海洋经济”不同,它甚至就是“海洋战略”“海洋事业”的不同说法。“海洋经济”虽然更容易被人们、社会和世界所接受,但也更具有局限性。它引导人们在海洋问题上也急功近利。
三要有海洋思维。
特别是沿海地区和海上城市做规划一定要有“海洋内容”。但如果没有“海洋思维”是做不好“海洋规划”的。只有用“海洋思维”做出的规划才具有海洋特色。做舟山规划,一定要把国家的“经略海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江海联运服务中心”的内容做进去。21世纪是海洋时代。舟山是国家走向海洋的排头兵。没有海洋特色的规划就不是21世纪海洋时代的规划。由“海洋思维”做出的规划一定是一个“海洋强国”规划,一定是一个“经略海洋”的规划。如果舟山在这方面不率先“先行先试”,那我们国家就没有第二个地方了。这也是党和国家给予舟山的事业。舟山不考虑国家事业的走向是没有希望的。
四要有整体布局。

规划一定要考虑整体布局。舟山的发展要放在浙江海洋事业的整体布局中。浙江海洋事业的发展又要放在国家海洋事业的整体布局中。国家海洋事业的发展又要充分考虑到全球世界海洋潮流的趋势。这种由局部到整体的联系性和连续性的布局,现在规划应该尤为强调。这也是“五大发展理念”中“协调”理念的基本内涵。只有在规划中很好地体现了这种联系性和可持续性,局部的发展才会得到整体的支持。否则就会成为孤家寡人、孤掌难鸣。舟山的发展要放在中国海岸线的整体布局中来考虑,要放在整个东海在国际中的地位和作用中来考虑。从全球和世界角度看,东海是经济最活跃的地方,也是矛盾最集聚的地方。所以,做舟山规划还要有全球整体的思维。甚至在有些方面的规划还要走在国家规划的前面。舟山规划为什么总是走在后面,就是与缺少这种视野密切相关。没有国际的整体视野,就会找不到发展方向,也就无法给自己的发展定位。
五要有系统性。
“牵一发而动全身”就是由系统性引发的。规划不仅要有项目,更要有规划之间的联系、变化和发展系统性。现在的发展具有了越来越浓厚的有机性。无机性的自顾自的发展不仅越来越少,而且即使有也都是昙花一现的。比如,要发展“海洋经济”离不开“海洋科技”。但要发展“海洋科技”又离不开“海洋科技人才”。这就需要培养和引进海洋科技人才——不是能引进多少是多少,而是必须要完成引进任务。而引进人才的任务又是由规划中的任务来确定的;要规划“经济”发展的种子,就要规划“经济”发展的土壤——文化、教育和学术;舟山要大发展,但在人口规划上却步子很小——本来舟山新区10年发展起码在人口上就要达到300万。没有人,一切都是空的。而要使人才既能引得进还能留得住,就必须做好“民政规划”,特别是社会治理的规划,要把舟山建成一个良性的“海洋社会”。
六要有层次性。
规划的层次性由规划的立体思维决定。现在的规划还没有立体思维。谁的规划有了立体思维和层次感,谁的规划才具有时代感。只有用立体思维来做海岛城市规划才能使其具有层次性。比如,“北向大通道”只考虑了架桥,就是一个平面思维。如果还考虑了空中飞机通道、水上快船通道、海底地下地铁通道,那就很有层次性了。还有,考虑到海水的体积问题、深水岸线问题,也有了海水的层次性。海水不仅是面积概念,更是体积概念。
海水体积是一个很重要的资源问题。可以在中街山列岛打造一个与国际航道零距离的又与大陆没有桥相连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港口”。还有,怎么用好岛上山脉资源问题——山上能不能建学校?山里面能不能打洞?以前是打过“防空洞”的。山里面可不可以分割为几层空间利用起来?当然,这些都需要细致的地质勘察。要从立体思维看到空间的层次性。舟山发展就缺少对这种空间资源的认识和利用的规划。
七要有前瞻性。
这不仅要有时间概念,如2035年;而且还是内容发展和互动影响的概念。未来是复杂的。不确定因素会越来越多。一定要从“需要”层面来看“前瞻性”——人类下一步将发展什么和往哪里发展?国家在发展上会遇到什么问题和瓶颈?舟山发展怎么既满足国家发展之需,又要满足舟山人的发展之需。有这些考虑和没有这些考虑是有天壤之别的。没有远虑,就有“近忧”。舟山“近忧”较多,就是因为“前瞻性”的“远虑”很少。所以,舟山一定要注重对“远虑”的规划。对舟山来说,前瞻的思维要越来越多。规划要前瞻地看到,国家需要舟山做什么?舟山发展到未来某个时间节点,它自身又需要做什么?它发展到一定程度会有哪些困难?规划应该怎么考虑未来的确定和不确定之间的矛盾关系?比如说,到2035年,舟山人口如果达到了300万。他们在哪里住?在哪里就业和创业?发展起来的企业又安置在哪里?所以,规划一定要有“留白规划”,要为未来的发展留下空白。发展满了,就难以再发展了。
黄建钢教授的观点清晰明了地指出了舟山海洋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为舟山海洋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参考。舟山海洋事业的发展必须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真正做到发挥海洋特色、创新海洋思维、协调整体布局、建设海洋中心城市、留住海洋科技人才。舟山海洋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影响了浙江乃至全国海洋事业的发展,是海洋事业发展战役的基础战。舟山理应打好这关键一战,为浙江乃至全国海洋事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图片来源:姚继锐)
(图表、文字来源:王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