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ZZC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新区动态 >> 舟山新区动态 >> 正文

2021 年第十期 CZZC 周末智库沙龙——新时代高校院系党组织建设需要高质量创新和提升
2022-01-07 17:55 吕新玲 


姚继锐 摄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是党的十九大总结实践经验、顺应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提出的重大课题。“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们处在前所未有的新时代。那么,高校党组织建设该如何发展?高质量创新和提升又该如何建设?为此,20211123日下午,在浙江海洋大学,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研究中心(CZZC)和浙江海洋大学师范学院党委共同举办了以“新时代高校院系党组织高质量提升”为主题的第十期“周末智库沙龙”。本次沙龙由浙江海洋大学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杨宁主持。

浙海大师范学院党委书记 杨宁

浙江海洋大学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杨宁代表主办方致辞发言。他从学院组织机构设置、党政班子配备、教师队伍建设、党员队伍发展等方面向与会人员介绍了浙江海洋大学师范学院整体情况。发言聚焦党建引领,详细介绍了作为省级党建标杆院系的建设现状,以省级品牌、校级品牌建设为依托,阐释了高校院系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和班子“领导”作用。

浙海大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曹虹

浙江海洋大学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曾虹首先介绍了学院纪委工作情况,并着重从创新工作模式、压实“两个责任”、推进“四大工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班子建设等五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加强高校院系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

浙海大党委组织部副部长 郑庆忠

浙江海洋大学党委组织部副部长郑庆忠就学校党建“双创”工作展开了深入探讨,并表示,这次探讨具有重要意义。党建“双创”主要是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201875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开展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的通知》,具体建设任务是:面向全国高校首批培育创建10所党建工作示范高校、100个党建工作标杆院系、1000个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当前,我校培育工作的党建"双创”工作存在着:计划项目落实不到位、创建工作宣传不到位、创建成果质量不高等问题。他指出,党建工作成果如何首先要了解具体目标任务,才能朝着目标努力并为之奋斗。标杆院系“五个到位”到底是什么?就是,党组织领导和运行机制到位、政治把关到位、思想工作到位、基层组织制度到位、党建工作和事业发展工作到位。党支部“七个有力”到底是什么?教育党员有力、管理党员有力、监督党员有力、组织师生有力、宣传师生有力、凝聚师生有力、服务师生有力。他建议:一是要进一步做好党建“双创”申报工作。二是进一步做好培育建设工作。三是进一步做好督查指导工作。四是进一步做好各项党建创建保障工作。五是进一步做好宣传示范引领工作。

CZZC副主任 方志华

曾担任过七年学校的学院党组织书记,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省社会学学会海洋社会学专委会副主任、浙江海洋大学港台侨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技学院副教授方志华深有体会。首先,他对师范学院党支部取得的累累硕果表示赞扬。“新时代”,在工作中如何体现?实际上201510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会议上正式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就是最好的指引。一、学校党组织工作要打破框架从创新中求突破。什么工作都离不开创新,党组织建设工作同样离不开创新。他指出,阿里巴巴和华为等企业的党组织建设创新值得参考与启迪。比如说他们的党组织建设灵活,其下属的诸多党支部是互通的,同时通过举办党支部创新活动,党员可以自由选择党支部,从而提升了党组织建设的吸引力及活力,加强了党员的归属感。相比较而言,学校党支部一般按照专业进行划分,灵活性不够甚至过于呆板。应该也要加强创新提升党组织活力,打破相关条条框框,从而促进高质量发展。二、党组织建设工作的理念要创新。除了传统思想教育以外,尤其是教师党员的凝聚力如何体现?比如说,是什么让一个多年拿着普通薪水的党员还要加班加点?放弃更好待遇岗位的党员职工为什么不离职?就是在于这些日常的点点滴滴之中,他们单位党组织工作的人性化与贴心化,将党员职工的心始终系在一起。党组织工作不仅要做在思想上,还要做在行动中,要潜移默化地影响思想的运行和发展。三、党组织建设的活动要创新。高校党组织的活动归根结底要落实在专业上,立足在特色上。那么,师范学院重要的就是人文的底色不能放弃,尤其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20138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讲道:“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比如说,学校的学生青衣戏剧社就应该要继续开展,还要组织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且要给予资金支持。此外,历史文化的积淀一定要保存,这也是无形中增加党组织凝聚力的一大重点。我校不仅要重视校史馆文化的构建,同样还要注重院史馆建设,要尽量将学院、专业、课程的来历进行保存,甚至是第一位上课的教师信息、使用的第一份教材,等等。时光带走的是历史,而“保存”能让我们留住历史,凝聚人心。

浙海大办公室副主任 林增丰

浙江海洋大学办公室副主任林增丰就高质量建设院系党组织提出了六点看法,一是高校党组织建设要把握定位。基层党组织的定位就是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加强政治引领。当下政治引领能力偏弱,高素质党员人才队伍还有待提高。二是高校党组织建设要注重党建与业务工作相结合。不能就党建而抓党建,杜绝“两张皮”。三是高校党组织建设要聚焦重点。贯彻落实“党建+十四五规划”要求突出亮点。比如说,提到的政治建设、理论武装、基层组织、干部队伍、党管人才、思想文化、统战群团、青年海大等八方面。四是高校党组织建设要抓好用好典型,做好经验总结与借鉴推广。五是高校党组织建设要发挥整体自治,实现党建引领整体自治,引入数字化推进党建新模式、新形势的改变和创新。六是高校党组织要重视总结提升。聚焦薄弱环节做出针对性的改进提升。

                CZZC主任助理、研究员 郑健

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研究中心主任助理、研究员郑健表示,党组织就像一个系统,党支部是其中的一个客户端,党员则是党支部的客户。进入新时代,生活物质方面的大困难几乎没有,真正要关心关注的是党员的想法。关心的“心”——是心灵的心,党组织建设应该要抓。其次,党组织要有标杆。但党支部里的个人标杆怎么体现?能不能将标杆落实到个人党员身上?党组织建设应该把党员个人标杆作为支部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他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铸魂育人”对基层党员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共产党不仅要重视党员的凝聚力,还要重视党员的理想,到底落实到实际的情况如何?这是我们要着重思考的。往往很多做法都变成“言不由衷”,这不是现实的无奈,而是演变为一种习惯,不可取。因此,党员教育要既“学”又“习”。现实是多将党员教育放在“学”上,然而“习”才是党员教育的落脚点,要去做、去行动。比如说,要检验的是党员“做”的怎么样,而不是“学”的怎么样。榜样标杆的力量就是言传身教。他建议,基层党支部要朝着职业化的方向发展,这样才具有党的理论的理解力和穿透力,推动党员行动的呼吁力和影响力。

浙海大党委宣传部副部长  王利明

浙江海洋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王利明围绕师范学院的特色和优势,从“基层”“高校”"新时代”三个关键词引入,他提出,党组织建设的高质量提升要根据师范学院的师生特色统一思想并进行创新。其次,党组织建设的高质量提升要加强对学生的三观教育。教师作为榜样引领,院系作为示范工程,集中力量将标杆院系建设与立德树人目标同部署同落实。

浙海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张永辉

浙江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永辉博士表示,党组织建设工作还有差距,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他提出,党组织建设工作如何能称作做好?做好党组织建设工作的标准是什么?应该是,每位成为正式党员的人可以自我自觉的升华、觉悟。其实,做好党组织建设的一系列活动,都是手段。比如说,对政治学习,非正常工作的时间都要参加。但要清楚:每一位党员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党员。人除了正常工作时间,难免还有很多生活及其他事情,所以,拥有的自由时间才能让大家进行自我自觉的提升。党组织高质量建设不仅要注重形式,更要体现在内容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新时代,社会大背景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不去改变社会存在,只在社会意识上做出改变是有很大局限的。在学生党员方面,他们的整体素质要抓紧提升加强。带头达到示范作用的前提首先是自我约束要好。在大学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追求知识,但追求知识是他们人生的一个方面。人的提高应该是全方位的提高。上过大学的学生毕业后的气质能否与未上过大学的人区分开来?成为党员的学生气质能否与不是党员的学生区分开来?这也是检验高校工作乃至党组织建设工作的标准之一。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从组织入党,从政治入党,更重要的是要做到从思想入党和理论入党。思想不入党、理论不入党,就会永远在党之外。全面抗日的严峻时期,毛泽东同志预言要在今后两三年内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当时革命的新党员、新干部占中国共产党的90%,他们大多没有经过革命斗争的严峻考验,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际还缺乏深入理解,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亟待提高。整风之路亦不平坦,但为何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就在于毛泽东同志抓住了问题的本质。他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经过深入调查了解和交换意见后,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观点——“思想入党”,扭转了乾坤。所以,中国共产党一直是于艰难困苦中取得胜利的。那么,身在日益强大的中国新时代,党组织高质量建设工作要抓的不仅是形式上的,还要从内容上做好文章,抓住“人”这一根本。

浙海大党委学工部副部长 方锐

浙江海洋大学党委学工部副部长方锐从三个方面论述了高校院系“三全育人”工作体系的构建。他围绕“六个下功夫”设计了立德树人、三全育人项目。二是党组织建设高质量提升要引导学生找到方向,提升获得感。三是党组织建设高质量提升要加强影响力输送,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论述、师范文化,营造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

浙海大团委副书记 陶芳芝

浙江海洋大学团委副书记陶芳芝以“新时代高校社团党支部服务育人”为主题,提出了社团建党支部有利于发挥第二课堂作用,实现实践育人。同时,她指出了,社团党支部可能存在的问题,比如说流动性、跨学院性、兴趣自发性等。她建议,高校党组织建设高质量提升要进一步规范党支部建设,完善党组织监督机制,并且形成科学保障体系,发挥好思政类社团的典范作用。

CZZC主任、浙海大荣休教授 黄建钢

曾担任学校党委副书记,现任浙江海洋大学浙江舟山群岛研究中心主任、浙江海洋大学荣休教授黄建钢博士最后发言表示,师范学院党委能够组织此次沙龙研讨会,深感欣慰,也意义重大。甚至组织此类型的沙龙研讨会也可以作为评选优秀党组织的重要标志。因为没有研讨,就没有思维;没有思维,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工作怎么突破?开展工作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要根据上面的精神、文件来开展工作;另一方面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开展工作。那么,上面的精神、文件、领导讲话如何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是需要着重研讨的。这正是产生我们工作有特点、有特色、有特性、有特征的一个关键步骤。所以,没有这样的沙龙研讨会,开展的工作就都只是规范性多一些,而特色性就会少一点。没有特色的工作是进入不了人心的,也是跟自己的工作难以结合的。即只是规范、只是形式,这些东西也是我们党历来反对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党委作为一个可以独立地开展工作的组织,灵活性、创新性的开展工作并制定标准是完全可以落实的。这就像长征两万五千里历经艰难险阻一样,只要我们有信念、有理想、有目标,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所以,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哪怕走一点弯路,走一点错路,走一点曲折的路,走一点坎坷的路,这也是为了取得更大和最终的胜利应该付出的代价。最后才找到了革命成功的正确道路。现在来看,在这条道路上其实除了“叛徒”是没有罪人的,只有为革命贡献的人。因为路都是探讨出来的。比如说,当时共产国际说了,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成功了,是依靠城市暴动胜利的。我们若邯郸学步,不结合本国实际,也是取不了革命成功的。所以,我们要学习党史。党史在哪里?首先要掌握了上层精神,再根据实际情况来开展工作。不仅如此,还要积极地向上建议和争取。上层精神是宏观层面的,实际情况是微观层面的。但微观是宏观的基础。调整与磨合理所当然。他建议,从相关部门开始,都应该开展此类型的研讨会。比如说,学工部对“学生党校”还应该重视。“学生党校”不仅是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还有学生党员作用的发挥工作。其实“高校院系党组织”跟“高校外的党组织”有不同的特点。它有两个方面的工作对象:一方面是教职工党员的发展、教育、管理、组织和激发,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学生党员的发展、培养、教育和发挥。高校中学生党员的比重是很大的,高校党建工作的亮点应该是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 。学生党员的发展是一个很大问题。现在,学生党员的发展就是在培养以后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直接关系到我们党的命运问题。高校党组织建设至关重要。至于做的好不好?我们可以检验看看:发展的党员是不是很好?有没有把我们学生当中最优秀的分子都发展为党员?有可能发展的是优秀分子,但是有没有优秀分子还没有被发展成为党员的呢?我们要反问这个问题。比如说,学生具备优秀分子的要求,但他不写入党申请怎么办?党组织就要通过其他的方式,引导他来积极地靠拢党组织,启发他来写入党申请书。这就像朱德同志入党就是周恩来同志潜移默化引导、关心和介绍的。我们党组织要有智慧地、引导式地主动发展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在这方面,党支部不能守株待兔。发展工作是一项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很强的工作。一般来说,最优秀的分子是什么样的呢?一般都是稀奇古怪的人,都是性格有异常的人,都是能力上超群的人。我们党很需要这些人。包括他们可能都是很具有创新的人。在以后工作当中,他们都会首当其冲。如果他们现在就按部就班,可能以后也就只会按部就班了。面对未来多变的世界,我们共产党要能继续领导中国人民往前走,靠什么?就靠共产党每一个党员特殊的能力。所以,团委、学工部起什么作用?比如说组织部要发展学生党员,就要专门听取团委、学工部的意见和推荐,再来发展谁能成为党员。高校党组织工作要把学生党员的发展作为学院党组织高质量建设一个重要的内容看待。这就是创新。

新时代,我们现在面临一个什么问题?面临的是一个“存在”的问题。西方处于近代与现代交界处的哲学家们都很关注“存在”问题。存在决定意识。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我们现在的“存在”究竟存在什么问题呢?就是,我们现在的社会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以前,我们的社会叫做单位型社会。就是一个人如果没有单位,这个人在社会上就没有地位。没有单位,一个人就变成“社会人”了。“社会人”是漂泊的。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增加,现在“社会人”越来越多了。他们的空闲时间也越来越多了。所以,现在我们每一个人已经不仅是“单位人”了,还是“单位+团体”人。这里存在着一个创新——能不能允许“一个党员参加两个支部”?这个问题已经非常突出了。他建议,一个党员可以参加两个支部。这两个支部不是临时和正式的关系,而是一种主辅的关系。党员天下是一家。可以允许主要的党组织关系在单位里头,辅助的党组织关系可以在社团里,这样随时随地都能发挥党员的作用。社会很需要维护公平、公正、公共安全的人,而这也是党员应该做的。因此党员的作用不仅仅是体现在单位里头,也体现在社会当中,体现在国家建设需要的地方。学生党员的作用不仅要体现在班级里,也要甚至更要体现在校园生活当中。我们应该通过创新拥有新时代的党组织、党支部建设。《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因此,在新时代,我们也可以设计主、辅党支部:一个人可以加入两个党支部,而且是正式的,都是可以进入档案的,都是可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这就是组织创新。

此外,高校党组织工作中还要明确这样一个概念——铸魂育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318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其实,在高校里面,育人有三个阶段、三个步骤和三个层次:第一是“教书育人”,第二是“立德树人”,第三是“铸魂育人”——要有“灵魂”。比如说,“德”是“形式德”,根本就没有“思想德”——思想品德其实很多不是行为品德。因为我们“德”的汉字怎么写的?为什么是“双人旁”这个“德”字?这是“行为德”,它是“行德”。其实,道德上还有一个“德”,叫做“听得”。“听”的繁体字怎么写?“聽”有两个耳朵。它的右半部跟“道德”的“德”的右半部是一个字。所以,“德”有两个部分:“行德”和“听德”。当然内心还要有灵魂,才是最关键的。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就讲,要“铸魂育人”。一个人如果没有了灵魂,行为上很文明、很规范、很道德,也如机器人无异——行为按照程序做事,实则思想空空。所以,我们现在发展的学生党员到底是行还是不行?现在多是在行为上判断。行为有表象的一面,只有灵魂才是实质的一面。“立德树人”本身在特定条件上是进步的。现在有了“铸魂育人”,“立德树人”就显得有些落后了。现在我们很多工作根本就没有在“创新”上做文章,所以,我们现在研究“党建工作”的时候要注意,我们学生是有五个层次:一种是“经常出乱子”的学生,一种是“平常很规范”的学生,一种是“彬彬有礼有道德”的学生,还有一种是有“想法”的学生,其实更有一种是有“灵魂”的学生。“灵魂”又有两种形式,分别是“有信仰的”和“有理想的”。“信仰”和“理想”不能混同。有“信仰”,这个词一般是针对“宗教”而言的,属于宗教语言。比如说,人民要有信仰。“理想”是“信仰”的一种。但只说“信仰”一般不包括“理想”。《党章》没有说,共产党员要有“信仰”。共产党员要有“理想信念”,要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二者之间是要严格区分开来的。

我们党组织不仅要关心我们的党员,也要对其进行扎实培训。首先党组织一定要关心自己的党员。自古人心换人心,党组织不仅要主动关心每位党员的工作及生活,还应该重点关怀每位党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形成一种新的机制。其次党组织要扎实培支部书记。支部书记不能只是把上层精神说一遍、讲一遍,还应该体现到工作中去。比如说,高校学院党委可以做对党支部书记的系统和深入的培训,教给他们一些方法,提高他们的能力。既给他们减负,又能让他们工作做到位。抓住实质和掌握方法是减负最好的思路。党组织建设工作好比“螺蛳壳里做道场”,就要做到“游刃有余”。其实,上层的精神也是一个框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既要把框框看得太重,又不能把框框当作了具体的内涵和内容。比如说,“严格”两个字怎么理解?“严”是指密封的程度且程度越高越好。但是,一定还要注意后面是一个“格”字。“格”是指留下的空间。这个空间是有规定的。所以,我们不能把“严格”简单化地看得太扁、太死了。比如,“从严治党”其实应该是“从‘严格’治党”。如果“严”得没有“格”了,那就会把我们的党员压得透不过来气。没有了空间,怎么会有生气。没有了生气,也就没有了朝气。没有了朝气,也就等于老气横秋了,也就没有了冲劲。那么,我们的党员、我们的党组织的生命力也就到此结束了。所以,“严格”的这个“格”字是很关键的。这也正是我们可以创新的空间。


  本次沙龙的参与人员还有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研究中心助理姚继锐、吕新玲,姚继锐担任本期摄影。各位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对新时代的华侨政策畅所欲言,沙龙全程气氛热烈、思维活跃、互动频繁,精彩纷呈。至此,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研究中心2021年第十期“周末智库沙龙”取得圆满成功!


打印    收藏
上一条:2021年第十一期CZZC周末智库沙龙——地方政协创新应从“专门协商机构”深入基层协商
下一条:2021年第七期沙龙:中国的“隐形翅膀”急需政策创新扶持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17 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电话:0580—2267345

地址:浙江省舟山市新城长峙岛海大南路1号

智者慧言